1.余甘子 科名:大戟科 别名:喉甘子、滇橄榄
介绍:余甘子,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,回味甘甜,故名余甘,又名喉甘子、油柑子、庵罗果、牛甘果等。余甘子树生长于海拔200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,多见于日照强烈的向阳处,耐旱耐瘠,适应性极强,可在树上挂果保鲜6-8个月之久。 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它超高光防护力与超强抗氧化力,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160倍、柑橘的100倍,具有高效的美白力。叶子可作枕头。
药用部位:果实
功能主治:清热凉血,消食健胃,生津止咳。用于血热血瘀,消化不良,腹胀,咳嗽,喉痛,口干。
|
 |
2.华南忍冬 科名:忍冬科 别名:山银花、土忍冬
介绍:华南忍冬(Lonicera confusa )为忍冬科半常绿藤本植物。幼枝、叶柄、总花梗、苞片、小苞片和萼筒均密被灰黄色卷曲短柔毛,并疏生微腺毛;小枝淡红褐色或近褐色。它的花可煮食;嫩茎叶及新芽可以沸水烫过再炒食或加调味料食用;成熟的茎叶切段晒乾後可代茶叶用。本种花供药用,为华南地区“金银花”中药材的主要品种,有清热解毒之功效。藤和叶也入药。
药用部位:花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。用于风热感冒,痈肿疔疮。
|
 |
3.漆树 科名:漆树科 别名:大木漆、山漆(乳汁有毒不可摸)
介绍:漆又名漆树,干漆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大木漆、小木漆(湖北),山漆(福建、湖南),植苜(湖南),瞎妮子(山东),是漆树科落叶乔木。在中国除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和新疆外,其余省区均栽培;漆在印度、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。
漆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,籽可榨油,木材坚实,为天然涂料、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。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,素有“涂料之王”的美誉。
药用部位:叶
功能主治:祛风湿,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风湿痹痛,疮疡肿痛
|
 |
4.盐肤木 科名:漆树科 别名:五倍子树、肤杨树
介绍:盐肤木是中国主要经济树种,可供制药和作工业染料的原料。其皮部、种子还可榨油。在园林绿化中,可作为观叶、观 果的树种。花开于8~9月,蜜、粉都很丰富,是良好的蜜源植物。根、叶、花及果均可入 药,有清热解毒、舒筋活络、散瘀止血、涩肠止泻之效
药用部位:树叶所生成的虫瘿
功能主治: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,敛汗,止血,收湿敛疮。用于肺虚久咳,肺热痰嗽,久泻久痢,自汗盗汗,外伤出血。
|
 |
5.三叉苦 科名:芸香科 别名:三丫苦、三桠苦
介绍:三叉苦,学名Evodia lepta (Spreng.) Merr. ,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和云南等省区。芸香科植物。具有药用价值。
药用部位:根、叶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散瘀止痛。用于感冒高热,咽喉炎,胃病。外用治铁打扭伤。
|
 |
6.寄生藤 科名:檀香科 别名:青藤公、鸡骨香藤(地下寄生)
介绍:寄生藤,异名藤香、入地寄生、熊胆藤、左扭香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列子、藤酸公、青藤公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为植香科植物寄生藤的全株。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散血,消肿,止痛。治刀伤,跌打。寄生藤也是一种营寄生的植物,它的寄生不易被人发现,而是在地下深入其它植物的根或茎,吸取营养而生活。全年采收,分布于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疏风解热,除湿,散血,消肿。用于流行性感冒,跌打损伤。
|
 |
7.毛稔 科名:野牡丹科 别名:红爆牙狼、大叶猪母稔
介绍:毛稔 Melastoma sanguineum,别名:豺狗舌、红爆牙狼茎和枝均披散生、广展的长粗毛;生于荒野、草地、溪边或灌木丛中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,印度,马来西亚等地。
药用部位:根、叶
功能主治:止血,止痢。用于便血,月经过多,腹泻;外用治创伤出血。
|
 |
8.八角枫 科名:八角枫科 别名:华瓜木、八角梧桐
介绍:八角枫 ,别名: 华瓜木、白龙须、木八角、橙木。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4—5m。叶互生,形状不一,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广大地区;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亦产。生于山野、灌丛和杂林中,村边路旁也常见。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舒筋活络,散瘀止痛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。
|
 |
9.野牡丹 科名:野牡丹科 别名:倒罐草、毛足杆
介绍:野牡丹,别名:山石榴、大金香炉、猪古稔、豹牙兰,拉丁文名:Melastoma candidum D. Don. 野牡丹科、酸脚杆属灌木,高0.5-1.5米,分枝多;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,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,毛扁平边缘流苏状。叶片坚纸质,卵形或广卵形,顶端急尖,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,全缘,7基出脉,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,背面基出脉隆起,被鳞片状糙伏毛,侧脉隆起,密被长柔毛;密被鳞片状糙伏毛;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2月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清热利湿,消肿止痛,散瘀止血。用于消化不良,肠炎,痢疾,便血。
|
 |
10.鸭脚木 科名:五加科 别名:鸭母树
介绍:鸭脚木是被子植物门五加科下的一个物种,是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植物,原产大洋洲、中国广东、福建、以及南美洲等地的亚热带雨林,日本、越南、印度也有分布。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。鹅掌柴为常绿灌木。分枝多,枝条紧密。掌状复叶,小叶5~8枚,长卵圆形,革质,深绿色,有光泽。圆锥状花序,小花淡红色,浆果深红色。
药用部位:树皮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止痒,祛湿,消肿散瘀。用于感冒发热,咽喉肿痛,风湿骨痛。
|
 |
11.石岩枫 科名:大戟科 别名:黄豆树、大力王
介绍:灌木或乔木,有时藤本状,长可达13~19米。小枝有星状柔毛。花期5~6月,果期8~月。
药用部位:根、茎
功能主治:祛风活络,舒筋止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等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|
 |
12.山苍子 科名:樟科 别名:豆豉姜、山香椒
介绍:山苍子,为我国特有的香料植物资源之一, 山苍子喜光或稍耐荫,浅根性,常生与荒山、荒地、灌丛中或疏林内、林缘及路边。萌芽性强,用种子繁殖。(可调味,作香料)
药用部位:果实
功能主治:温中暖肾,健胃消食,行气止痛。用于脘腹冷痛,反胃呕吐,牙痛。
|
 |
13.萍婆 科名:梧桐科 别名:凤眼果
介绍:萍婆(Sterculia nobilis),属梧桐科的一种植物。又称“凤眼果”。常绿乔木。叶长椭圆形;初夏开花,无花冠,花萼粉红色,圆锥花序;果实分为四五个分果,外面暗红色,内面漆黑色。黑褐色椭圆球形种子。
在中国广东以南常植栽为庭院树,木材轻韧,可制器具。种子可供食用,种子煨熟的味道如栗子。
药用部位:根、叶、种子
功能主治:温胃,杀虫,明目,理气止痛。用于风湿骨痛,胃痛,跌打损伤。
|
 |
14.钩吻 科名:马钱科 别名:断肠草、大茶药
介绍:钩吻,别名:野葛、胡蔓藤、断肠草、烂肠草、朝阳草、大茶药、大茶藤、荷班药、猪人参;马钱科、钩吻属常绿木质藤本,小枝圆柱形,幼时具纵棱;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,全株均无毛。主要功效:破积拔毒,祛瘀止痛,杀虫止痒。镇痛;镇静;抗炎;散瞳;抗肿瘤;毒性。主治疥癞,湿疹,瘰疬,痈肿,疔疮,跌打损伤,风湿痹痛,神经痛.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祛风,攻毒,消肿,止痛。用于疥癣,湿疹,痈肿,疔疮,跌打损伤。
|
 |
15.波罗蜜 科名:桑科 别名:木波罗、将军木
介绍:菠萝蜜(拉丁学名: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.),别称:波罗蜜,苞萝、木菠萝、树菠萝、大树菠萝、蜜冬瓜,牛肚子果。是桑科、波罗蜜属的常绿乔木。
菠萝蜜是热带水果,也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,一般重达5-20公斤,最重超过59公斤。果肉鲜食或加工成罐头、果脯、果汁。种子富含淀粉,可煮食;树液和叶药用,消肿解毒;果肉有止渴、通乳、补中益气功效;菠萝蜜树形整齐,冠大荫浓,果奇特,是优美的庭荫树和行道树;上百年的菠萝蜜树,木质金黄、材质坚硬,可制作家具,也可作黄色染料。
药用部位:果仁
功能主治:滋养益气,生津止咳,通乳。用于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,虚弱。
|
 |
16.鲫鱼胆 科名:紫金牛科 别名:空心花
介绍:植物类鲫鱼胆又名空心花、冷饭果、岑心花等,为小灌木,高1-3米;分枝多,小枝被长硬毛或短柔毛,有时无毛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等地,越南、泰国也有分布。鲫鱼胆全株均可入药,有有消肿去腐、生肌接骨等功效。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接骨消肿,生肌去腐。用于跌打损伤,刀伤,疔疮肿痛。
|
 |
17.杉 科名:杉科 别名:杉树、刺杉
介绍:杉树的树干纹理直,结构细致,材质轻柔,耐腐防蛀,广泛用于建筑、桥梁、造船、家具等方面。中国的建材有四分之一是杉树。原产北美的巨杉,俗称“世界爷”,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生物。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中的一株巨杉,高83米,树干直径10米,重约2800吨,相当于466只非洲象的总体重。它的树龄约为3500年。最高的巨杉树干达142米,中部径达12米。
药用部位:木材,叶和杉节
功能主治:祛风止痛、散瘀止血。用于治疗气管炎,关节痛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|
 |
18.荷树 科名:茶科 荷木、枴柴、柺木
介绍:荷树是茶科(Theaceae)荷树属常绿乔木。又名木荷。属山茶科、木荷属。拉丁名为原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。木荷为亚热带树种,产于福建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东等省,好生于气候温暖湿润,土壤肥沃,排水良好之酸性土类;忌水湿,5—10年生长最快。耐寒性不强。
药用部位:根皮
功能主治:用于疔疮,无名肿毒。
|
 |
19.猴耳环 科名:豆科 别名:围涎树、落地金钱
介绍:猴耳环,学名名围涎树,民间又叫婆劈树、鸡心树、三不正、尿桶公、洗头树、落地金钱等,是多年生乔本植物,1984年7月由华南植物研究所分类室鉴别原植物为含羞草科,后由国际卫生组织将其归到豆科、猴耳环属,学名为Pithecellobium clypearia(属多年生乔木围廷树)。猴耳环性味苦涩寒,功效清热解毒、收湿敛疮,是治疗多种热毒症候独特的南方药材。分布于我国华南及浙江、福建等地。
药用部位:叶、果实及种子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。用于烧烫伤,疮痈疔肿。
|
 |
20. 楝叶吴茱萸 科名:芸香科 别名:红花树、臭油林、野米辣
介绍:别 名:山漆(台湾),山苦楝、檫树、贼仔树、鹤木(广东),假茶辣 (广西),分布于约北纬24°以南地区。生于海拔500-800米或平地常绿阔叶林中,在山谷较湿润地方常成为主要树种。
药用部位:果实或根、叶
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理气止痛,止血散瘀。用于风湿骨痛,胃痛,跌打损伤。
|
 |
21.九节 科名:茜草科 别名:山大颜、九节木
介绍:别名:九节(植物学名词审查本)山打大刀、大丹叶、暗山公(生草药性备要),暗山香、山大颜、吹筒管(岭南采药录),刀伤木(常用中草药手册),牛屎乌、青龙吐雾(台湾植物志),九节木(广东)图版14:1-4
生于海拔350~1300阔叶林中,山坡林中,石灰岩山坡灌丛
药用部位:嫩枝及叶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祛风祛湿。用于扁桃体炎,白喉,床沿肿毒,风湿疼痛。
|
 |
22.乌毛蕨 科名:乌毛蕨科 别名:龙船蕨,赤头蕨
介绍: 乌毛蕨(学名:Blechnum orientale)是乌毛蕨属的一种植物,生长于海拔100-1300米较阴湿的水沟旁及坑穴边缘,也生长于山坡灌丛中或疏林下或溪沟边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也分布于印度、斯里兰卡、东南亚、日本至波里尼西亚。[1]
乌毛蕨以根茎入药,可用于清热解毒、杀虫、止血的功效。乌毛蕨无污染、无公害、可食用。其形态优美,具有苏铁之风韵,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蕨类。适宜大型盆栽观赏,也适合园林花坛、林下、道旁地栽。
药用部位:根状茎及叶柄残基
功能主治:杀虫,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用于蛔虫,湿热斑疹,血热衄血。
|
 |
23.了哥王 科名:瑞香科 别名:南岭荛花、地棉筋
介绍:了哥王,别名:南岭荛花、地棉皮、山棉皮、黄皮子、地棉根、山豆了、小金腰带、桐皮子、哥春光、雀儿麻,拉丁文名:Wikstroemia indica (Linn.) C. A. Mey. 瑞香科、荛花属灌木,高0.5-2米或过之;小枝红褐色,无毛。叶对生,纸质至近革质,倒卵形、椭圆状长圆形或披针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阔楔形或窄楔形,干时棕红色,侧脉细密,极倾斜;花黄绿色,数朵组成顶生头状总状花序,宽卵形至长圆形,顶端尖或钝;着生于花萼管中部以上,子房倒卵形或椭圆形,柱头头状,花盘鳞片通常2或4枚。果椭圆形,成熟时红色至暗紫色。花果期夏秋间。
药用部位:根或根皮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,通经利水。用于扁桃体炎,腮腺炎,淋巴结炎。
|
 |
24.桃金娘 科名:桃金娘科 别名:岚稔、山稔
介绍:桃金娘,别名:岗棯,拉丁文名:Rhodomyrtus tomentosa 桃金娘科、桃金娘属灌木,高1-2米;嫩枝有灰白色柔毛。叶对生,革质,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,先端圆或钝,常微凹入,有时稍尖,基部阔楔形,上面初时有毛,以后变无毛,发亮,下面有灰色茸毛,离基三出脉,直达先端且相结合,浆果卵状壶形,熟时紫黑色;种子每室2列。花期4-5月。
药用部位:果实
功能主治:收敛止血。用于吐血,鼻衄,便血。
|
 |
25.土茯苓 科名:百合科 别名:光叶菝契、硬饭头
介绍:土茯苓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,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,多生于山坡或林下。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。常于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后干燥入药;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、入药。味甘、淡,性平。有解毒,除湿,通利关节之功效,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,筋骨疼痛;湿热淋浊,带下,痈肿,瘰疬,疥癣。
药用部位:根状茎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除湿,通利关节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、筋骨疼痛,湿热淋浊,带下,痈肿,疥癣。
|
 |
26.牛耳枫 科名交让木科 别名:老虎耳、猪頷木
介绍:牛耳枫(拉丁学名: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.)别称:铃猪肚、猪肚果、 猪肚木、猪肚子、猪洛木、猪络木、猪仔木、珠碌子、山羊屎、羊屎子、老虎耳、土鸦胆子、大耳梳、南岭虎楠、南岭虎皮楠及岭南虎皮楠。为虎皮楠科虎皮楠属植物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,高约1-6米。小枝灰褐色,具稀疏的皮孔及叶痕,直径约3-5毫米。产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江西等省区;生于海拔(60-)250-700米的疏林或灌丛中。分布于越南和日本。种子榨油可制肥皂或作润滑油。根和叶入药,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散瘀之效。
药用部位:根、叶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.用于感冒发热,扁桃体炎。
|
 |
27.簕欓(降龙木) 科名:芸香科 别名:乌鸦不企树、鸟不宿
介绍:簕欓,芸香科常绿灌木或乔木,高可达12米,干和枝有皮刺,皮刺三角形,红褐色,水平直出或稍向上变。辟邪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祛风,化湿,消肿,通络。用于咽喉肿痛,疟疾,风湿骨痛,跌打挫伤。
|
 |
28.毛相思子 科名:豆科 别名:毛鸡骨草
介绍:毛相思子(学名:Abrus mollis)为豆科相思子属植物,蝶形花科,约十二种。稍木质细藤本;偶数羽状复叶,无卷须,花小,成总花序状。子房有胚珠多颗。
产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生于山谷、路旁疏林、灌丛中,海拔200-1700米。中南半岛也有分布。
种子有剧毒。药用全株,有清热解毒,舒肝止痛的功效。主治黄疸,胁肋不舒,胃脘胀痛,急、慢性肝炎,乳腺炎。
药用部位:全草
功能主治:清热利湿,消积解暑。用于传染性肝炎,小儿疳积,肺热咳嗽。
|
 |
29.金樱子 科名:蔷薇科 别名:糖罐子
介绍:金樱子(学名:Rosa laevigata Michx.):常绿攀援灌木,高可达5米;小枝粗壮,散生扁弯皮刺,无毛。小叶革质,通常3,稀5;小叶片椭圆状卵形、倒卵形或披针状卵形,边缘有锐锯齿,上面亮绿色,无毛,下面黄绿色;托叶离生或基部与叶柄合生,披针形,边缘有细齿。花单生于叶腋,直径5-7厘米;花瓣白色,宽倒卵形,先端微凹;果梨形、倒卵形,稀近球形,紫褐色,外面密被刺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1月。
喜生于向阳的山野、田边、溪畔灌木丛中,海拔200-1600米。产中国多省区。根皮含鞣质可制栲胶,果实可熬糖及酿酒。根、叶、果均入药。此花有栽培,具有较高的园艺和经济价值。
药用部位:果实和根
功能主治:补肾固精,涩肠止泻。用于遗精,遗尿,尿频,慢性腹泻。
|
 |
30.黑面神 科名:大戟科 别名:黑面叶、鬼划符
介绍:黑面神属:灌木或小乔木。单叶互生,二列,全缘,干时常变黑色,羽状脉,具有叶柄和托叶。花雌雄同株,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,具有花梗
药用部位:枝、叶
功能主治:清湿热,散瘀滞。用于腹痛吐泻,疔毒,湿疹。
|
 |
31.黄樟 科名:樟科 别名:山椒
介绍:黄樟,学名 Cinnamomum porrectum (Roxb.) Kosterm. 又名:南安、香湖、香喉等,属毛茛目,樟科常绿乔木,树皮暗灰褐色,枝条粗壮,圆柱形,叶互生,通常为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,圆锥花序于枝条上部腋生或近顶生,花药卵圆形,与扁平的花丝近相等,子房卵珠形,果球形,直径6-8毫米,黑色;花期3-5月,果期4-10月。其枝叶可提供樟脑和樟油,樟脑和樟油被广泛用于工业医药、化工行业,而樟树树姿秀丽、四季常绿、树干高大、生长较快,可用于绿化造林,且樟木质地坚实、纹理细密、富有香气,是一种贵重木材。
药用部位:根、树皮。叶
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行气止痛。用于风湿骨痛,胃痛,胃肠炎,跌打损伤。
|
 |
32.粗叶榕 科名:桑科 别名:五指毛桃、五爪龙
介绍:粗叶榕(学名:Ficus hirta,英文名称:Hairy Fig、Hairy Mountain Fig),别称掌叶榕、 佛掌榕、 粗毛榕、三爪榕、三指佛掌榕、三指牛奶、三龙爪 、三爪龙、三爪毛桃、五指毛桃、五爪龙、土黄芪、山毛桃、毛桃树、 火龙叶、大青叶、 大叶牛奶子、 牛奶子、牛奶木、猪母奶及亚丫木等,为桑科榕属植物
药用部位:根、叶
功能主治:健脾化湿,补肺化痰,行气舒筋。用于肺痨咳嗽,盗汗。
|
 |
33.马尾松 科名:松科 别名:青松、松树
介绍:马尾松,树干较直;外皮深红褐色微灰,纵裂,长方形剥落;内皮枣红色微黄。心边材稍明显。边材浅黄褐色,甚宽,常有青皮;心材深黄褐色微红。年轮极明显,极宽。木射浅细。树脂道大而多,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。材质硬度中等,纹理直或斜不匀,结构中至粗。干燥时翘裂较严重。
马尾松分布极广,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,南至两广、湖南(慈利县)、台湾,东自沿海,西至四川中部及贵州,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。一般在长江下游海拔600~700m以下,中游约1200m以上,上游约1500m以下均有分布。是中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。经济价值高。
药用部位:固体树脂
功能主治:祛风行气,活血止痛。用于痈肿疮疡,胃痛,湿疹,外伤出血,跌打损伤,慢性胃炎。
|
 |
34.山黄麻 科名:榆科 别名:山麻木、九层麻
介绍:山黄麻(拉丁学名:Trema tomentosa(Roxb.)Hara),别名:麻桐树、麻络木(广东)山麻、母子树(海南)麻布树(台湾)。属于榆科山黄麻属小乔木,高达10米,树皮灰褐色,平滑或细龟裂;小枝灰褐至棕褐色,密被直立或斜展的灰褐色或灰色短绒毛。
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。韧皮纤维可作人造棉、麻绳和造纸原料;树皮含鞣质,可提栲胶;木材供建筑、器具及薪炭用;叶表皮粗糙,可作砂纸用。也常成为次生林的先锋植物。根秋、冬季采收;叶全年采收。
药用部位:根和叶
功能主治:散瘀,消肿,止血。用于跌打瘀肿,外伤出血。
|
 |
35.龙须藤 科名:豆科 别名:羊蹄藤、过岗圆龙
介绍:龙须藤(Bauhinia championi)是一种豆科苏木亚科羊蹄甲属的有花植物。分布于越南、台湾岛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贵州、广西等地,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,000米的地区,一般生于丘陵灌丛中、山地疏林以及密林中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。
别名羊蹄藤、乌郎藤、过岗圆龙等。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,有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,健脾理气的功效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疼,跌打损伤,胃痛,小儿疳积。分布于越南、台湾岛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等地
药用部位:藤
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,健脾理气。用于风湿骨痛,腰腿痛,跌打损伤,,胃痛,小儿疳积。
|
 |
36.对叶榕 科名:桑科 别名:牛奶树、牛奶子
介绍:对叶榕是一种普遍的本地原产常绿乔木,全株植物含有白色乳汁,常见于中国南方和中国香港港的郊野。
对叶榕对土质的要求不高,在不同的土壤上也能生长。
药用部位:根,叶
功能主治:疏风解热,行气散瘀,消积化痰。用于感冒,气管炎,跌打肿痛。
|
 |
37.七爪风 科名:蔷薇科 别名:七指风
介绍:七爪风,即深裂锈毛莓Rubus reflexus Ker. var. lanceolobus Metc.,本种为锈毛莓的变种。
本变种与锈毛莓比:叶片心状宽卵形或近圆形,边缘5-7深裂,裂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。
产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生低海拔的山谷或水沟边疏林中。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祛风湿,强筋骨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四肢麻痹。
|
 |
38.华南云实 科名:豆科 别名:假老虎
介绍:华南云实 亦称 假老虎簕,苏木科植物Caesalpinia crista L.,全年采收,生于山坡、林中、路旁或潮湿地,分布于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利尿,除湿,止痛,用于外伤肿痛,筋骨痛,风湿痹痛,毒蛇咬伤。
|
 |
39.粤蛇葡萄 科名:葡萄科 别名:赤枝山葡萄、牛牵丝
介绍:粤蛇葡萄,又名赤枝山葡萄、牛牵丝、红血龙、田浦茶。葡萄科,木质藤本,全体无毛;卷须粗壮。1回羽状复叶,有小叶3~5个,或为近2回羽状复叶(即最下一对小叶再各分为3小叶)。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消炎解毒。用于骨髓炎、急性淋巴结炎,急性乳腺炎,脓包疮,湿疹。
|
 |
40.白花酸藤子 科名:紫金牛科 别名:信筒子、羊公板仔
介绍:白花酸藤子,紫金牛科,攀援灌木或藤本,被子植物门。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消肿,散毒,止痛。用于妇女闭经,小儿头疮,跌打损伤。
|
 |
41.白簕(三加皮) 科名:五加科 别名:三叶五加、刺三甲
介绍:白簕,拉丁文名: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(L.) Merr.披散灌木,常攀附干其他灌木或乔木上。掌状复叶通常有小叶3片,叶柄有刺,小叶椭圆状卵形。秋冬抽出伞形花序,花瓣黄绿色,果球形,冬季成熟,熟后黑色。簕菜簇生在野外,其茎叶呈青绿色,叶小而多,茎部带刺,食用梢端嫩茎叶,主要用来作汤。产长江以南各地;越南、菲律宾、日本。深圳见于布吉鸡公山和南澳东涌、半天云等地。根和叶人药,有清热解毒、祛风除湿之效。
药用部位:根皮
功能主治:祛风湿,补肝肾,强筋骨。用于风湿痹痛,筋骨痿软。
|
 |
42.朴树 科名:榆科 别名:小叶牛筋草、青朴
介绍:朴(pò)树(拉丁学名:Celtis sinensis Pers.)荨麻目落叶乔木;树皮平滑,灰色;一年生枝被密毛。叶互生,叶柄长;叶片革质,宽卵形至狭卵形,先端急尖至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偏斜,中部以上边缘有浅锯齿,三出脉,上面无毛,下面沿脉及脉腋疏被毛。花杂性(两性花和单性花同株),当年枝的叶腋;核果近球形,红褐色;果柄较叶柄近等长;核果单生或2个并生,近球形,熟时红褐色;果核有穴和突肋。
药用部位:根或茎皮
功能主治:活血调经,清热解毒。用于月经不调,荨麻疹。肺痈。
|
 |
43.单面针 科名:芸香科 别名:山枇杷、白三百棒、九百锤
介绍:单面针,学名:砚壳花椒(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.),芸香科花椒属植物,木质藤本,细时为灌木状;茎枝着生略下变的皮刺。单数羽状复叶;小叶3-9,对生,坚纸质至革质,狭矩圆形到卵状矩圆形,长7-16厘米,宽3-6厘米,有时背面中脉上着生有下变的钩状刺,聚伞状圆锥花序,腋生,花4数;萼片宽卵形;花瓣卵状矩圆形;雄花的雄蕊开花时伸出花瓣外,顶端2-4驻裂;雌花无退化雄蕊。蓇葖果成熟时淡褐色,外形似蚬。
药用部位:根、茎皮及叶
功能主治:根:活血散瘀,续筋接骨。用于跌打损伤,扭伤,骨折。
子:理气止痛。用于疝气痛。
|
 |
44.梅叶冬青 科名:冬青科 别名:岗梅根、秤星树(广东凉茶配药)
介绍:梅叶冬青(英文学名:英文别称:Plum-leaved Holly),别称(广东埔)、苦梅根(广东埔)、灯称花、灯花树(台湾植物志)、点称星、点称根、点秤星、假秤星、秤星树、灯秤仔、灯秤花、万点金、乌鸡骨、灯丝仔、山梅根、假青梅(中国高等植物图鉴)、秤星树、秤星木、天星木、汀秤仔)、相星根、百解茶及檀楼星等,为植物。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生津止渴。用于感冒发热,肺热咳嗽。
|
 |
45.潺槁树 科名:樟科 别名:青胶木、树仲
介绍:潺槁树,学名是Litseaglutinosa(Lour.)C.B.Rob。常绿小乔木或乔木,高可达15米,常见于疏林、灌木丛及海边地带。
药用部位:根、皮、叶
功能主治:清湿热,消肿毒,止血,止痛。用于腹泻,跌打损伤,腮腺炎。
|
 |
46.黄牛木 科名:藤黄科 别名:雀笼木、黄芽木
介绍:黄牛木(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(Lour.) Blume),属金丝桃科,为灌木或小乔木。野生于向阳杂木林中,为名贵雕刻木材,也可作行道树或观赏树。根、树、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。嫩叶作清凉饮料,能解暑热烦渴。
药用部位:根、茎叶、树皮
功能主治:解暑清热,利湿消滞。用于感冒,中暑发热,急性胃肠炎,黄疸。
|
 |
47.白木香 科名:瑞香科 别名:土沉香、女儿香
介绍:沉香又称香材,白木香,牙香树,女儿香,栈香,青桂香,崖香,芫香,沉香为瑞香科常绿乔木,渐危种。多生于山地雨林或半常绿季雨林中。是中国特有而珍贵的药用植物,近年由于常被采取供药用,损伤林木极为严重,现仅有零星散生的残存植株。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。该植物老茎受伤后所积得的树脂,俗称沉香,为治胃病特效药。此外,还可以作香料原料,提取芳香油等。
药用部位:含树脂的木材
功能主治:行气止痛,温中止呕,纳气平喘。用于胸痛腹胀,胃寒呕吐,呃逆,肾虚气逆喘急。
|
 |
48.珊瑚树 科名:忍冬科 别名:早禾树、高栌树
介绍:珊瑚树(Viburnum odoratissinum),又名法国冬青,枝干挺直,树皮灰褐色,具有圆形皮孔,叶对生,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表面暗绿色光亮,背面淡绿色,终年苍翠。圆锥状伞房花序顶生,3~4月间开白色钟状小花,芳香;花退却后显出椭圆形的果实,初为橙红,之后红色渐变紫黑色,形似珊瑚,观赏性很高,故而得名。珊瑚树耐火力较强,可作森林防火屏障木材细软可做锄柄等。
药用部位:枝及嫩叶
功能主治:祛风湿,通经活络,拔毒生肌。用于感冒,风湿痛,跌打肿痛,骨折。
|
 |
49.白背算盘子 科名:大戟科
介绍:灌木或乔木,高1-8米;全株无毛。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常呈镰刀状弯斜;长2.5-5.5厘米,宽1.5-2.5厘米;顶端渐尖,基部急尖,两侧不相等;上面绿色,下面粉绿色,干后灰白色;侧脉每边5-6条,叶柄长3-5毫米。
药用部位:根、叶
功能主治:用于痢疾,湿疹,小儿麻疹。
|
 |
50.豆科 科名:豆科
介绍:豆科(Leguminosae sp.)为双子叶植物乔木、灌木、亚灌木或草本,直立或攀援,常有能固氮的根瘤植物。模式属:Faba P. Miller 。约650属,18000种,广布于全世界。我国有172属,1485种,13亚种,153变种,16变型;各省区均有分。豆科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,它是人类食品中淀粉、蛋白质、油和蔬菜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豆科最常见的三个亚科,一是蝶形花亚科,代表植物:国槐(豆科,国槐属。羽状复叶)。二是苏木亚科,代表植物:紫荆(落叶灌木,有荚果,花紫色,先叶开放)。三是含羞草亚科,代表植物:含羞草与合欢(乔木)。
药用部位:根,茎
功能主治:清热利湿,通便解毒,散瘀活血,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湿热等。
|
 |
51.山蒌 科名:胡椒科 别名:绿藤、石南藤
介绍:山蒌,中药名。出宋·苏颂等《本草图经》。别名南藤、爬岩香,石葫芦。为胡椒科植物巴岩香Piperwallichii(Niq.)Hand.Maz z.var.hupenense(DC.)Hand.-Mazz.的茎叶或全株。分布湖北、湖南、广东与四川等地。辛,温。祛风通络,补肾壮阳。治风寒湿痹,肾虚腰痛,阳痿,咳喘。
药用部位:茎、叶或全株
功能主治:祛风湿,强腰膝,止痛,止咳。用于风湿痹痛,腰膝无力。
|
 |
52.海红豆 科名:豆科 别名:孔雀豆、相思豆
介绍: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著《相思》: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
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 就是根据此植物所写。
海红豆(Adenanthera pavonina)属于落叶小乔木,高5-10m。嫩枝微被柔毛。种子近圆形至椭圆形,长5-8mm,宽4.5-7mm,鲜红色,有光泽。
药用部位:种子
功能主治:疏风清热,润肤助颜。用于皮肤病,面黑。
|
 |
53大叶铁包金 科名:鼠李科 别名:马梢蛇藤、勾儿茶、紫罗花
介绍:大叶铁包金先端钝而有小锐尖,基部浑圆或微心形,上面秃净,下面常有极微小的乳突点。蛇药
药用部位:根
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止咳化痰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肺结核,肝炎。
|
 |
54.山麦冬 科名:百合科 别名:土麦冬、大麦冬
介绍:山麦冬(Liriope spicata (Thunb.) Lour.)为多年生常绿草本。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的肉质块根。根状茎短粗,具地下横生茎。叶线形、丛生,稍革质,基部渐狭并具褐色膜质鞘。花葶自叶丛中抽出,总状花序,花淡紫色或近白色。浆果圆形,蓝黑色。山麦冬生性喜阴湿,忌阳光直射,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、青海、新疆、西藏各省等地区,有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等功效。
药用部位:块根
功能主治: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用于肺燥干咳,心烦失眠。
|
 |
55.星蕨 科名:水龙骨科 别名:二郎剑、尖凤尾
介绍:星蕨(学名:Microsorum punctatum),为水龙骨科星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。
药用部位:全草
功能主治:清热利湿,解毒。用于淋证,小便不利,跌打损伤,痢疾。
|
 |
56.魔芋 科名:天南星科 别名:磨芋、鬼芋
介绍:蒟蒻(jǔ ruò)(学名Amorphophallus konjac),俗称魔芋,又作磨芋,天南星科磨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中国古代又称妖芋。自古以来魔芋就有“去肠砂”之称。
魔芋生长在疏林下,是有益的碱性食品,对食用动物性酸性食品过多的人,搭配吃魔芋,可以达到食品酸、碱平衡。此外,魔芋还具有水平降血糖、降血脂、降压、散毒、养颜、通脉、减肥、通便、开胃等多功能。
魔芋全株有毒,以块茎为最,不可生吃,需加工后方可食用。中毒后舌、喉灼热、痒痛、肿大。民间用醋加姜汁少许,内服或含嗽,可以解救
药用部位:块茎
功能主治:化痰止咳,祛瘀消肿。用于肺寒咳嗽,血淤闭经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|
 |
57.蒲桃 桃金娘科 别名:葡萄树、水葡萄
介绍:蒲桃(学名:Syzygium jambos(L.)Alston),为桃金娘科的常绿乔木,高10米,主干极短,广分枝;叶片革质,披针形或长圆形;聚伞花序顶生,花瓣分离,阔卵形;果实球形,果皮肉质,直径3-5厘米,成熟时黄色;种子1-2颗,多胚。花期3-4月,果实5-6月成熟。蒲桃是东南亚原产的果树。海南地区有野生蒲桃,华南地区有人工栽培的蒲桃。蒲桃可以作为防风植物栽培,果实可以食用。是湿润热带地区良好的果树、庭园绿化树
药用部位:根皮
功能主治:凉血,收敛。用于腹泻,痢疾;外用治刀伤出血。
|
 |
58.刺桫椤 科名:桫椤科 别名:树蕨、飞天螭蟧
介绍:刺桫椤——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,拉丁学名:Alsophilaspinulosa(Wall.exHook)Tryon。分类属于桫椤科,刺桫椤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,中生时代和恐龙一样在地球上广泛分布。
药用部位:茎
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活血祛瘀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。
|
 |
59.扁担藤 科名:葡萄科 别名:扁藤、腰带藤
介绍:扁担藤(学名:Tetrastigma planicaule)为葡萄科崖爬藤属的植物。分布在越南、斯里兰卡、印度、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、西藏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米至2,100米的地区,多生长于山谷要可及山坡岩石缝中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。
扁担藤,顾名思义,因其形状如同扁担而得名,是葡萄科的一种藤状植物。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舒筋活络。用于风湿骨痛,腰肌劳损,跌打损伤。
|
 |
60.白花油麻藤 科名:豆科 别名:禾雀花、鲤鱼藤
介绍:白花油麻藤是蝶形花科油麻藤属植物,花淡绿色。攀爬本领强,能象巨蟒般盘绕在大树上;花形酷似雀鸟,开在藤蔓上,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飞舞,神形兼备,因此俗称禾雀花。
药用部位:藤茎
功能主治:补血,通经络,强筋骨。用于贫血,白细胞减少症。
|
 |
61.草珊瑚 科名:金栗兰科 别名:肿节风、九节茶
介绍:草珊瑚,学名:Sarcandra glabra (Thunb.) Nakai,为金粟兰科多年生常绿亚灌木,俗称满山香、观音茶、九节花、接骨木等。其形态秀丽、四季馨香,具有极高的药用、食用及观赏价值。
春夏时节,绿意盎然、花香不断的草珊瑚,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感,秋冬之际,草珊瑚红珠满树、吉祥富贵,草珊瑚适应性强,既可制作清雅小巧的盆栽,置于室内观赏,也可用于园林、庭院的绿化点缀。
药用部位:全株
功能主治:抗菌消炎,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。用于肺炎,急性肠胃炎、菌痢等。
|
 |
62.金毛狗(群落) 科名:蚌壳蕨科 别名:金毛脊、黄狗头
介绍:金毛狗(Cibotium barometz),别名黄毛狗、猴毛头、金毛狗脊。大型树状陆生蕨类,植株高l-3米,体形似树蕨,根状茎平卧、粗大,端部上翘,露出地面部分密被金黄色长茸毛,状似伏地的金毛狗头,故称金毛狗。叶簇生于茎顶端,形成冠状,叶片大,三回羽裂,羽片长披针形,裂片边缘有细锯齿;叶柄长可达119厘米,棕褐色,基具有一大片垫状的金色茸毛,它的幼叶刚长出时呈拳状,也密被金色茸毛,极为美观。它的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,囊群盖坚硬两瓣,成熟时张开,形如蚌壳,也颇具特色。生于山麓沟边及林下阴处酸性土上。
作为强壮剂,根状茎顶端的长软毛作为止血剂,又可为填充物,也可栽培为观赏植物。
药用部位:根茎和茸毛
功能主治:补肝肾,强筋骨,壮腰膝,祛风湿。用于腰肌劳损;其茸毛治外伤出血。
|
 |
63.过江龙
介绍:过江龙,多年生草本。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,皆有过江龙之名。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一为豆科植物榼藤别名;另一种为蕨类植物,同时为一种药材。
功能主治:祛风胜湿;舒筋活络;散瘀止痛;利尿。主风湿痹痛;手足麻木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
|
 |
64.黄常山(群落) 科名:虎耳草科 别名:互草、恒山、七叶、鸡骨常山
介绍:常山,中药名。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.的干燥根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等地。具有涌吐痰涎,截疟之功效。常用于痰饮停聚,胸膈痞塞,疟疾。
功能主治:用于痰饮停聚,胸膈痞塞,疟疾。
|
 |
65.虎舌红 科名:紫金牛科 别名:红毛毡、老虎脷、禽蜍皮
介绍:虎舌红既能观叶又能赏果,紫红色的叶子两面长满了绒毛,在阳光下,特别在晚上灯光下更是耀眼。鲜红色的球形果实四季常有,老果新果同挂一株。有较高的观赏价值。果、叶可全年观赏。虎舌红叶面有紫红色茸毛,从不同角度观赏叶片,呈现光泽多彩。它四季果实累累,花小淡雅,象征着喜庆吉祥。盆栽虎舌红可长期放置室内,非常风趣雅致,而且药用价值极高,有清热利湿、活血止血、去腐生肌等功效。
功能主治:胸部新伤,久积疼痛,损伤咯血,鹅口疮
|
 |
66.红杜鹃 科名:杜鹃花
介绍:落叶灌木,高约2米;枝条、苞片、花柄及花等均有棕褐色扁平的糙伏毛。
功能主治:根:祛风湿,活血去瘀,止血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,闭经;外用治外伤出血。
花、叶:清热解毒,化痰止咳,止痒。用于支气管炎,荨麻疹;外用治痈肿。
|
 |